关怀版
首页>部门动态 > 重庆人防动态

穿越时空 “洞”见山城

日期: 2021-06-02
字体:

    在这里,你可以穿越历史,窥见连天烽火里山城人民之不屈不挠;

在这里,你可以见证文明,品味城市变迁中重庆发展的时代烙印;

在这里,你可以体味民生,感知市井烟火间巴渝百姓的欣欣向荣。

这里,正是从未被忘记,却很少被提及的重庆人防工程——隐身于闹市,或藏身密林的一个个防空洞。

战火年代,亦或“深挖洞、广积粮”的岁月,防空洞是避风的港湾。随着时代发展,防空洞似乎更多活在重庆人的记忆中。

镌刻着山城独特印记的防空洞,是红岩精神、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一个防空洞就是一座博物馆。

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强全民国防观念、人防意识,更好履行人民防空“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能使命,2018年年底,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市人民防空办启动实施“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务民生专项行动,对防空洞进行“一洞一策”提档升级。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进,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市内外专家团结一心、出谋划策,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规划、文旅等部门,渝中、九龙坡等区县各司其职、鼎力支持,齐心协力、协同推进。

如今,首批示范项目在渝中半岛相继落成,正向“两江四岸”不断拓展延伸。镌刻着重庆独特印记的防空洞,悄然成为这座“8D”魔幻城市的热门打卡地。

“历史洞天”鉴古知今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不仅有重大的政治价值、突出的教育价值,也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永恒的文化价值。

毗邻解放碑的磁器街,高楼林立,商业繁华。车水马龙的路旁,有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力见证。它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也见证了重庆市民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以下的防空隧道时隔80年后,将于7月首次对市民和游客开放。

“重庆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初心。今年以来,我们深化保护管理,摸清革命文物资源底数,强化规划引领,用好科技手段,加强日常管理和保护性修缮修复,让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以下的防空隧道与群众见面,既是回应群众诉求,又能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教育作用。”市人民防空办负责人告诉笔者。“历史洞天”是人民防空工程提档升级服务城市提升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办将充分挖掘山城防空洞和相关历史,鉴古知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笔者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隧道,序厅处是一面以“愈炸愈强”老照片为基础的“重庆人民反轰炸精神永在”主题雕塑墙。整个遗址分三层,其中地下负二层,逼真还原“六五”惨案场景。狭窄的地下空间,利用人物场景雕塑、影视艺术手法,结合同期声、光影特效等技术,令人仿佛回到1941年6月5日那天,经历或见证着那场震惊中外的窒息惨案。

通过还原和展示遗址原貌,将大轰炸遗址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与旅游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纪念在重庆大轰炸特别是“六五”大隧道惨案中的死难同胞,展现重庆人民在重大战争灾难中表现出的坚毅、勇敢、顽强和乐观的品格,激励大家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位于鹅公岩大桥下,掩映在繁华城区之中的全国首个洞穴博物馆聚落,吸引着远近游客纷至沓来。

“五一”假期,来到重庆人民防空历史陈列馆(重庆建川博物馆的第10馆)的游客写下留言: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珍贵的抗战文物,还看到我们年轻的回忆,看到了中国人不屈的精神。

  走进这里,如同翻阅一本历史书,这本书还是“有声”的。在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市人民防空办将现代技术与历史遗存有机结合,做到抗战历史可触可感,让这里成为了知名的“打卡地”。

重庆建川博物馆既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也是人民防空平战结合、军民融合新品牌的成功实践。

在重庆的另一个“打卡地”十八梯,吊脚楼、青石板、窄雨巷让人可以领略到的是真山城、老重庆。备受市民关注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预计今年底就能与公众见面。

鲜为人知的是位于“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防空洞文化展览项目也正在加紧施工,有望与十八梯开街同步开放。届时,游客将通过“时光隧道”,品味防空洞里的重庆记忆,了解抗战时期防空洞内的生产生活状况,感受“愈炸愈强”的重庆城市精神。

“文化洞天”传承创新

山城防空洞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还有着历久弥新的文化。重庆市人民防空宣教馆已于日前建成,旨在不断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人防意识,宣传普及人防知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灾难面前的应对能力。

渝中区经纬大道虎头岩公园,是渝中半岛制高点。100年前,这里地势险峻,北面和南面悬崖峭壁,于此下可扼嘉陵江水道,上可守陆路通往重庆城的必经之道,是军事要塞。而今,虎头岩山顶,一栋垂直绿植掩映的建筑——重庆市人民防空宣教馆坐落于此。

重庆人民防空宣教馆挖掘地下军事要塞历史,打造实景实训场景,提高空袭防护技能。宣教馆结合独具魅力的虎头岩军事文化遗址,肩负着提高人防宣传教育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的使命,体验式教育教学可以迅速提高市民的防空知识和防护技能,提升人民群众在灾难面前的应对能力,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笔者在现场看到,宣教馆不仅展陈人防历史沿革、科普知识、人防成就等,更多的是通过互动游戏、互动沙盘等体验式陈展守法,历史人文在这里融合,动与静都可以学到知识。

尤为值得“打卡”的是,为了突出军事文化体验感,宣教馆还将特别开放100年前的军事暗堡和“军事瞭望台”特色体验空间。

笔者现场看到,暗堡狭长幽暗潮湿,从入口到第一个射击口的距离,约一两百米,每隔大约50米距离,还设有弹药存储间。站在暗堡射击位向外探望,虎头岩外景色一目了然,而掩映在一片绿色中的射击口却隐蔽完好,很难被发现。

宣教馆负责人告诉笔者,此地下工事修建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工事设有3个入口,一处在现今的内部,一处位于虎头岩下灌木丛中,一处现已封堵,整个工事占地500多平方米。抗战期间,工事附近修建了防空警报台,原先的地下工事也从几个土坑加固为混凝土工事,并加设机枪口。

这里大约500平方米,可驻扎数百名军人的工事内,密布12个射击孔和重型机枪槽,在抗战期间曾计划用于阻止日军翻越大巴山入渝。”这位负责人透露。

事实上,我市展示“文化洞天”的人防设施还有不少。位于一厂的神仙洞人防工程文创项目也已完成排危整改,运营方即将进场施工。未来,这里将打造为高雅音乐剧场。而位于渝中区两路口至大坪方向迎宾大道上的“611金库”也已完成招商签约并进入设计施工阶段,运营方将其打造成为以沉浸式演艺为核心的新消费酒店。通过金窟酒店、金库酒吧、民国餐厅等消费新场景,为市民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消费体验。

生活洞天务民

山城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绕,崖壁步道是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今年1月,历时3年多打造的渝中区戴家巷崖壁步道,建成开放。这条长约750米的步道,高差近60米,如同“长”在洪崖洞旁的悬崖上。

步道半山腰处,一个防空洞人行便道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这个防空洞在洪崖洞崖壁西侧,洞室平均高3米、宽34米,是连接洪崖洞、戴家巷崖步道、沧白路、嘉陵江滨江路等咽喉。今年初,在访民情察民意的过程中,人防部门了解到不少群众、游客建议开放该处防空洞。市人民防空办第一时间组织调研,决定实施防空洞人行便道项目。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排危整改,运营方即将进场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前建成开放。届时,不仅对拓展洪崖洞景区、联通上下半城发挥积极作用,还能为居民、游客带来洪崖洞“真有一个洞”的良好体验。

群众办实事,把实事办好,是市人民防空办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人民防空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防空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转变建设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推进军民融合,努力实现更好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重庆改革发展、护卫城市和人民群众安全、造福山城百姓的重要力量。

以前,重庆朝天门是出了名的停车难。如今,随着人防建设深化改革,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停车不再是难题。

“解决停车难的关键在于地下人防工程的充分利用。”商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偌大的广场下其实“别有洞天”——总面积达5万平米,战时可供3万余人掩蔽,平时提供上千个车位的地下人防工程。

这是市人民防空办严格落实防空地下室必须与地面建筑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竣工验收的一个缩影。

转变人防建设发展方式,“生活洞天”服务民生,市人民防空办一以贯之。重庆轨道交通兼顾人防工程竣工面积已达数百万平方米;累计向社会提供地下停车位15万个;各式防空洞被打造为地下人防商场、火锅店、酒窖、加油站、驿站等,每年解决就业岗位10万余个;将约3公里长的解放碑地下人防大通道提供给地铁使用,支持解放碑地下环道工程,舒缓交通压力;人防工程纳凉送爽工作16年接待群众2500余万人次。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一洞一策”打造“别有洞天”。特殊年代,中心城区修筑了大量防空洞,而每一个防空洞有自己独有的历史和风貌。市人民防空办正充分挖掘重庆“山城”“江城”“不夜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巴渝文化、抗战文化、都市文化以及红岩精神的时代风貌,倾力打造便民休憩场所、人防教育课堂和山城风情画廊,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人民防空进一步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服务民生、服务城市提升作出积极贡献。王诚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