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
2020年6月5日上午10点30分开始,急促的防空警报将响彻重庆。时值“6·5”大轰炸79周年,为勿忘国耻、警示后人,市人民防空办组织进行了防空警报试鸣放。
这是我市连续第22年在6月5日这天进行防空警报试鸣放。
在硝烟远去的和平年代,防空警报经历了怎样的时代演变?警报是如何操作的?警报声几乎覆盖重庆全城,是怎么办到的?6月4日,市人民防空办有关人士为笔者讲述了防空警报背后的那些事。
1000多台警报器 让警报声响彻重庆城
一部电话、一台短波电台、两台电脑和两台黑色的人防警报系统中央控制器。6月4日,当市人民防空办控制室的大门打开,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并非之前所设想的各种“黑科技”。
就这几台设备能让警报声响彻重庆城?
“现在都智能化了,一个按钮就可控制重庆城的所有警报器。”重庆人防指挥中心无线警报科干部贺智俊说,当他接到指令按下控制键,就会将指令传递到中转站,各警报器装置接到中转站的信号,然后根据指令鸣放。
2017年,在部队担任军事通信组织指挥工作的贺智俊,转业到了市人防指挥中心,负责相关技术工作。
“控制室不允许随便进出,里面的设备都是专人管理。”贺智俊说,防空警报装置每月都会定期检测,出现故障要及时维修,保证随时都能派上用场。
在市人民防空办大楼的天台,一台灰色的大型设备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最终发出警报声的设备——高音喇叭。这台设备呈四边形,每边四个高音喇叭,让警报声传向四方。
“每个点位的警报声覆盖范围在一公里左右。”贺智俊介绍,随着移动车载警报系统、拖挂式升降式警报系统投用,可以灵活前往任一地区进行警报鸣放。
据了解,目前全市有1000多台警报器,足以覆盖所有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他说,如今,重庆各区县防空警报网络通过差转台设置,实现了完全联网、集中控制、实时响应。
万一出现断电等情况,怎么办?贺智俊说,在重要点位的警报器安装了蓄电池,一旦出现电路故障等紧急情况,仍然可以接收信号持续鸣放。
从铁炮到远程统一控制 山城防空警报历经三代演变
“山城防空警报历经了三代演变。”市人民防空办有关负责人说,从第一代到第三代,79年来,“人防警报器”在山城市民心中留下深深烙印。
他说,第1代(抗战至新中国成立前),防空警报器经历了铁炮、汽笛、手摇警报器和警报球(灯)。第2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90年代),防空警报器经历了手动警报器、电动警报器。第3代(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防空警报器经历了电声警报器,实现远程统一控制,辅助建设机动警报器、多媒体警报器等。
20世纪90年代末,重庆直辖以及《重庆市人民防空条例》出台后,重庆的防空警报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鸟枪换炮”。
如今,重庆人防构建了以光纤通信为主体、卫星通信为骨干、无线电台通信为支撑的信息传输系统,接入党政、公安、消防等多家单位信息或视频系统,将空情、灾情等报知网络延伸到全市所有区县。构建了以传统警报器为主,拓展到电视、电台、楼宇广播等多载体的预警报知体系,全市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达93%,主城区达97%。
6月5日响警报 重庆已持续22年
“为纪念抗战期间在‘重庆大轰炸’中不幸遇难的同胞,激励全市人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战备意识,定于2020年6月5日上午10点30分至10点42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防空警报试鸣放,望全市军民闻声勿惊……”最近,市人民防空办通过“台、报、网、端、微、屏”等媒介,对外连续发布市政府关于防空警报试鸣放的通告。
根据提示,警报信号规定如下:一、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1个周期(时长3分钟);二、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1个周期(时长3分钟);三、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四、灾情警报:鸣3秒,停3秒,反复30遍为1个周期(时长3分钟)。
“今年是我第一次拉响警报。”贺智俊有些兴奋地说。
防空警报是战时防空重要的预警手段,能够很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表示,能在这样重要的岗位继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国防事业作贡献,他感到非常自豪。
据了解,从1999年3月1日《重庆市人民防空条例》施行起,每年的6月5日,重庆都会在这一天进行警报试鸣放,已经持续了22个年头,意在警醒重庆市民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据悉,以前,防空警报只有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3类,汶川地震发生后,防空警报中专门增加了灾情警报。
贺智俊表示,新时代的人防警报,既为战争预警,又为灾害拉响。肩负着“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新使命,唯有熟练掌握手中的装备,经常拉响心中的警报,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现在重庆每年还在增加警报设备。新建小区超过10万平方米的,楼顶也要预留警报器位置。”他说。(瑀仁舫)